区块链解决方案不仅耗资靡费,而且使用不便,支持者虽然对其寄予厚望,但该技术解决某些问题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
今年年初,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过程中曾将加密货币比作“庞氏骗局”。然而,加密货币和名声稍好一点的区块链现在正在全球开发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看样子丝毫没受这些负面评论的影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目前正在使用区块链技术为10万名叙利亚难民分发救助款,其未来对区块链项目的计划更是涉猎广泛,从打击拐卖儿童到为妇女儿童提供人道主义服务,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区块链是支持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内部包含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时常更新,和传统数据库不同的是,其验证人为普通用户而非传统的中心机构。加密货币等数字资产可以在上面交易和转账,中间无需银行等机构的参与。在开发领域,很多人都希望区块链能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为全球17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们解除后顾之忧。
这一数字几乎代表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收入者,且女性占了多数。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无法像其他人一样享受到金融服务。其实不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统计,年龄超过15岁的美国人中,大约有15%的人口是没有银行账户的。只不过发展中国家属于重灾区,发达国家的情况没有这么严重而已。由于无法使用金融服务,这些人不得不使用利息高昂的非正式贷款,采用现金储蓄这种不安全的存储方式,有时还要长途奔波,只为能亲自把钱交到家人或生意伙伴的手里。 Don Tapscott现为区块链研究协会的主席,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经验丰富,拥有大量粉丝。在其著作《区块链革命》一书中,他就曾预言“区块链可能会是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降低普惠金融的准入门槛,允许新形式的企业出现,数十亿人口期望获得银行账户的梦想和愿望将从此不再遥不可及”。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惠金融领域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分析其背后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移动货币技术。肯尼亚最为人知的计划之一——M-Pesa就是这一技术的产物,据说该项目每年能处理60亿笔交易,目前已经被当地的大多数家庭采用。用户可以使用技术该服务将存款放在账户里,并将自己的手机号码与该账户做绑定,之后便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支付或向他人转账,也可以随时取现,十分方便。
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当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麻省理工大学和乔治敦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M-Pesa已使2%的肯尼亚家庭摆脱贫困。
有些人认为区块链将成为建设普惠金融的下一个前沿阵地。由乔治敦大学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研究人员共同署名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区块链可能会在普惠金融领域引发一场重大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M-Pesa。但和M-Pesa不同的是,区块链并不是为低收入群体设计的,也无法解决他们目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可以说,在面对这类群体时,区块链能做的简直微乎其微。
为了让普惠金融服务保持自身的可持续性,提供商需要借助低成本和可信任的交易来接触广大群体。但这一点目前来看显然无法做到,因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在设计层面上就缺乏扩容的余地。比特币每秒交易量估计在3~7笔之间,Visa则可以达到24000笔/秒。此外,加密货币还有着剧烈的波动性。去年年底,比特币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点。截至发稿时,其价格不及最高点的三分之一。虽然高波动性对于投资者来讲有着十足的吸引力,但对那些有着交易需求的低收入者肯定是不合适的,像银行转账、支付、储蓄和贷款等业务都需要货币价格保持适度稳定,比特币的设计则与这种需求南辕北辙。
即便不将加密货币纳入应用之列,区块链系统也因为耗资靡费和效率低下而同样备受诟病。很多应用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案例,使用常规的数据库也同样能办到。世界粮食计划署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叙利亚难民提供经济援助,这算是区块链在人道主义事业上最成功的应用之一。但该署的区块链系统在性质上属于私有链,换句话说,该系统并不是分布式或去中心化的。为此,一些批评人士认为使用常规的数据库就可以,根本不必多此一举。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需要我们担心的是脆弱的用户需要为此承担何种风险。为了确保所有的金融服务都能为穷人谋福利,用户必须能够理解这一技术,同时保证没有人能滥用该技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这两项条件对他们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块链似乎有能力胜任这一任务。首先,区块链系统是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被永久存储在区块链账本上,所以理论上讲,没有人能在这些记录上弄虚作假。其次,区块链架构上融入了智能合约,意味着一旦某些条件得到满足,交易就会自动进行。智能合约的使用能够加强客户之间的信任,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技术能确保机构方将来兑现他们的承诺。目前已经有少量的目标用户为高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使用了智能合约技术。比如AXA项目就推出航班延期理赔保险服务,如果确有航班延误,系统会自动为客户支付赔款。
然而事实却是,恰恰是这种不可篡改的性质给普惠金融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果客户之前从未有过使用金融系统的经历,项目方就应该保证自己设计的金融服务有能力解决问题,处理一些比较常见的误会。比如某些用户可能因为对银行服务不是特别熟悉,在汇款过程中把收款人搞错了,这时银行就应该有能力回滚这笔交易。当发生客户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情况时,相关机构应该有能力介入并调解纠纷。智能合约不可篡改的设计理念则使相关机构的介入成为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不仅如此,它们还很容易发生黑客攻击和编程错误,一些比较轰动的黑客袭击事件已经给人们造成了巨大损失。2016年,一个计划为通过投票选出的初创公司提供资金的项目遭受黑客攻击,价值5000万美金的代币不翼而飞。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表示,在分析了近百万份智能合约后,发现高达34000份合约容易遭受类似的黑客袭击。
此外,由于概念过于晦涩,提供商很难向普通顾客解释清楚什么是区块链,遇到金融小白,更是像说天书一般。事实上,有些初创企业选择向客户隐去这一环节,闭口不提区块链的事。菲律宾一个叫做Coins.ph的区块链项目就决定将比特币钱包作为默认选项隐藏在app中,这样用户只会看到法币跨境转账的细节,像比特币兑换等幕后环节不会对他们显示,以此来避免用户产生焦虑和疑惑。
就在机构们竞相追逐区块链技术,试图能够借此一劳永逸的同时,那些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正被用来扩张普惠金融,资金和人气也在不断往这些领域聚集。其中,移动货币服务就在加速普惠金融的构建。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全球普惠金融调查项目Findex指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约有21%的成年人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移动货币账户,这一比例几乎是2014年的2倍。获得移动货币的使用权可能会对当地家庭的幸福水平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肯尼亚的一项研究发现,M-Pesa让女性作为赚钱主力的家庭增加了五分之一的储蓄,她们也因此有机会做一些小买卖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这些家庭的极度贫困人口也因此下降了22%。M-Pesa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并不是靠着什么尖端技术。相反,它本着能让更多肯尼亚人收益的初衷,采用了一种很基础,但是很多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而且更神奇的是,用户甚至无需联网即可使用,这就是功能机的魅力。
银行代理网络不断向实体银行分支以外的领域扩张,争取让更多人接触到金融服务,最终做得也很成功。银行代理代表银行,依靠自身的一些简单技术开展基础的交易服务,外形上很像社区附近的报刊亭或小公司。印度在2006年开始引入“代理银行”的概念,到2013年,印度储备银行称当地银行代理的数量比实体银行分支和自动取款机的二者相加的数量之和还要多。2017年,印度储备银行报道称银行代理控制了当地村落90%以上的银行网点。
如何打造适合女性的普惠金融是金融领域长期以来面临的一项难题。在拥有银行账户的可能性上,发展中国家的男性要比女性高出9个百分点。自2011年首次调查得出该结论后,男女之间的这一差距直到今天都没有变过。即便如此,每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一直以来,一些专注于改善女性地位的金融机构都在努力平衡男女之间的差距,改善女性的生活,让她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苦于没有先进的方法和手段,相关进程十分缓慢。但在获得政府支持和投入正确技术的地区,女性融入普惠金融的进程已大大加快。以印度为例,为了让女性拥有一个基本账户,印度政府投入大量资源。Findex数据显示,仅仅过了三年,当地的性别差异便从20%下降到6%。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的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
普惠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相关设计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要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本土设计方案、严格的预算、简单的技术和数年迭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已取得巨大进步。这些和区块链解决方案的特点是截然相反的,后者不仅耗资靡费,而且使用不便,支持者虽然对其寄予厚望,但该技术解决某些问题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用户作为最脆弱的群体不应该首当其冲,成为他们的试验品。
来源:《时代周刊》 编译:荷马
本文的文字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
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优优财经观点,不能作为投资建议,亦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