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淮河流域的普通农家,一家三口分田6亩,亩产水稻500斤已经是高产。一家田地最多产稻3000斤,今年全家基本收入只有3300元左右。
一、从米价看农村贫困问题:困境
1.卖米的故事
你买过米吗?你知道粮食的价格吗?我节选了《卖米》的片段,大家一起来看下。
△卖米原文节选
这是一段作者的真实经历。为了医治爸爸的咳疾,她和妈妈担了一百多斤大米走了几十里山路去集市贩卖,因为两分钱的差价,一天都没有把米卖出去,只好又挑回家。
小姑娘因为心疼母亲,于是强撑着挑米,结果让米撒出来一把,被母亲责骂“败家精”。本来应该是很委屈的,但是因为太累,到家就睡着了。母亲打定决心,第二天无论多便宜都得卖出去。
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培祥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并且凭借此文获得首届北大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颁奖典礼那天,北大学生挤满了礼堂,全场一片肃穆,可是这个姑娘并没有到场。因为在一年前,她已经因为白血病离开了人间,这场颁奖典礼事实上是她的追悼会。
她来自中国最普通的农村贫困家庭,一生饱受贫寒的困扰,但是她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张照片,仍然是微笑。有些人只是活着,就已经花光了所有力气。
每次写农村和扶贫,我都想哭。
2.给农民算一笔账
张培祥写《卖米》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2004年,当时的米价是1.05元一斤,你知道现在的米价是多少吗?
不要说什么东北大米,泰国大米,小编告诉你,今年江淮平原的新稻价是1.1元,2004年稻谷每斤7毛钱,14年才涨了4毛钱!出米率约68%,农民的一斤米卖给米贩子大概是1.6元左右。十余年间,学费三倍,房价上天,粮食就只有这点涨幅。
△割稻谷
生活在淮河流域的普通农家,一家三口分田6亩,亩产水稻500斤已经是高产田,一家田地最多产稻3000斤,今年全家的基本收入就只有3300元左右。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人问,怎么会这么少?
我来告诉你,比这还少。3300元只是毛收入,2017年每亩地化肥涨价近100元,现在大概是250元每亩,6亩耗肥1500元。除此之外,还有种子、农药,每一项都是大头,每一项都耗资不菲。有些干旱洪涝的年景,粮食歉收,就得赔上几年的收入。
没有谁想背井离乡,被人称作“农民工”,可是如果不进城务工,或者从事副业生产,一个纯粹的农业家庭很容易陷入贫困。
自古以来,百业以农事最苦,《悯农》与《观刈麦》都曾叹过。种田的劳累,不是出身农村的人,真的难以想象。
广大农村的贫困难题,根深蒂固,实在是一大难题。
二、扶贫到底难在哪:痛点
一位基层扶贫干部曾经说:
“扶贫是钱的问题,但是远远不止是钱的问题,可从根上说,还是钱的问题。”
乍一看,感觉有点不明所以,那么具体是哪些问题呢,总结如下:
1.扶贫款项不落实
一项100万元的扶贫款,最后用到贫困人口身上不到一半,这其中没有出过任何贪污,说来你可能不相信,但现实就是这样。
有个农村信用社的普通职工抱怨说:“如果能把转来转去耗掉的钱分出去,那贫民真的早就脱贫了。”
款项的落实至少要转好几道手,扶贫办、民政局、房管局、乡政府、农机站,钱转来转去,从一个金融机构转到另一个金融机构,各种手续费是越来越多。
数据一层一层上报、责任一级一级下推,只要拨了款,每一级都要视察,每一级都要招待,其中的消耗真的是无法估计。
真正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的钱,那也就可想而知了。
2.贫困户识别不准
贫困户识别的难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
第一,不该成贫困户的成了。有一句话叫“扶贫扶的就是村长家亲戚”,在宗族关系严重的农村,一个村“贫困名额”分配往往会被亲族关系影响。
第二,该成贫困户的没成。举个例子,在贵州有一个老奶奶已经八十岁了,她最开始被评成了贫困户,但是其他人闹到村委会,说她明明有几亩田,自己连田都没有,凭什么她能当贫困户,自己当不了。最后村里为了公平起见,只好一概取缔贫困名额。
第三、具体界线不好定。年收入不到3000的是贫困户,那么年收入3100 的算不算,能不能也享受贫困户的优惠权力,最后只好靠人评定,无论最后评的是谁,往往会引起怨言。
3.懒汉的“靠、等、要”
先给大家看一位妻子写给基层干部的情诗:
“我,不做你的红颜,不做你的知己,不做你的爱人,不做你的任何人……
我宁愿,做你一辈子的贫困户!那样的话,照顾我是你的责任!
你会经常来看我,你会每时每刻惦记我,你会给我送来温暖,你会给我送来RMB……
只要我,一不高兴就说不满意,一不高兴就说不清楚,一不高兴就说不知道……
自然有人会帮我收拾你的!”
在我们外人看来觉得搞笑,但是在基层扶贫干部看来,每一个字都能戳中泪点。
在基层扶贫的具体工作中,有些农民身体健康,如果愿意打工是不会成为贫困户的。
但是这些人已经形成了“靠、等、要”的依赖思维,极不愿意打工吃苦,最典型的就是“窃·格瓦拉”事件,“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可是你连饭都没得吃了,扶贫干部又不能不去管。
△网络红人“窃·格拉瓦拉”
4. 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滞销
与“靠、等、要”这些少数懒汉相比,大多数农民还是勤劳的,一心一意想要过好日子。
但是贫困农村的可怕之处在于无望,有些人真的特别努力种田,开垦荒地,但是收获的东西真的卖不掉。
△农村贸易集市
除了上面说的粮食,还有很多其他的农副作物也照样卖不上价。九月份的湘西,丰收季的三斤柑橘只能卖一元钱;四月份的大别山,谷雨到清明之间,上好的提片茶叶十亩茶田才产一斤,一斤只能卖三百元。
大萧条的时候美国有一段对话,煤炭工人的小儿子问父亲:“为什么天这么冷,我们家没有煤烧?”父亲回答:“因为煤炭太多了。”
煤炭太多,生产力过剩,导致煤炭工人失业,寒冬也买不起煤。
我知道你从淘宝上搜的茶叶、干果价格特别贵,但是这些实惠真的没有落到农民头上。
每到秋天,城里的水果贵的上天,刚工作的年轻人唇干舌燥,却根本吃不起,可是在江淮平原的大地上,秋天一阵凉雨,无数柿子梨子烂在枝头。
三、区块链打开扶贫新局面:应用
数字经济之父唐·塔普斯科特在TED的演讲中说过,区块链在缩小贫富差距,解决赤贫问题上将会有突出贡献。
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7年5月,中国首个区块链区块链扶贫项目就已经在贵州落地。今年上半年,清华团队也已经协助中国银行利用区块链进行扶贫。
1. 联盟链打通扶贫资金
大额扶贫资金落实涉及行政、地方、企业诸多机构,要想减少消耗,必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点对点”精准投放,区块链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试水。
据西藏日报报道,2018年5月21日,中国银行西藏分行积极探索前沿科技,设计了“区块链+云平台+扶贫项目”的框架方案,组成中行、农发行、用款单位多节点联盟链,将扶贫资金审批使用全流程上链,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特性,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
2.贫困户信息上链
贫困户的识别只要涉及到人,不论公平与否,最终都会引来怨言,所以最好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进行判定。
将贫困户信息上链,基层干部只需要核对信息真实性,扶贫款的下发、贫困户的分级让区块链智能合约操作,既能保证公平,又能让群众口服心服。
△困难群众区块链信息统计系统
当前,已经在贵阳市试用的贫困户信息上链,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信息共享,保证项目真实,防止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主要形式是,每个贫困用户都可以拥有一个账户, 能够通过手机查询自己的每一笔补助资金以及补助事项;用区块链方式实现对民生资金点对点使用过程的监管、追溯、结算等, 实现民生资金的点对点发放和精确使用。
3.积分扶贫、懒汉靠边
为了防止扶贫致懒,“贫困户”变“特权户”,必须对一些好逸恶劳的人差别对待,鼓励他们进行生产劳动。
可以在扶贫的时候,采取区块链化积分,激励他们进行劳动,即使是村委会的常规劳动也可以换取积分,享受对应的扶贫政策。
4.农产品的新销路——区块链电商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的过程中,经济手段往往胜于行政手段,一次性补贴,不如给他们提供良好渠道,帮助他们以更公道的价格售卖农产品,区块链电商就是很好的手段。
区块链电商是新零售的一部分,与普通的电商的不同之处在于,区块链电商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打通了消费者与生产者,让城里的普通人可以直接向农民购买商品。
四、扶贫是“链能经济”的一环:理论
1.核心目标
从根本上来说,扶贫既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公益,区块链扶贫是区块链赋能公益的一部分。
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核心目标是价值共创,方式是降本、增效、营销、赋能。区块链赋能包含供应链赋能、营销赋能、金融赋能、公益赋能等诸多方面。
△链能经济理论研讨
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首次提出了“链能经济”这一前瞻性理论体系,从大方向上进行理论研究,对于区块链赋能扶贫具有深刻指导作用。
2.区块链思想
“数字经济之父”唐·塔普斯科特曾在TED说过,区块链不止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思维,它带来了更好的分配方式,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再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有人说,比特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公平,它是真正的按劳分配,它的发币方式就是将钱发给为它劳动的人。如果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搭建出这样的一种经济模型,那对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一定会有巨大作用。
3.链能经济已成大势所趋
在《区块链革命》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认为区块链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互联网,互联网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而区块链将会带来的变化,也是可以预见的。
2018年,包括扶贫与公益在内的无数区块链项目纷纷落地,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已成大势所趋,“链能经济”就是探索区块链落地应用最好的理论武器。
本文的文字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
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优优财经观点,不能作为投资建议,亦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